负责平台监测的工作人员段仁明手指着管理平台智慧大屏说,生产管理的各环节在大屏上一览无余。马占富摄
智慧农业,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精髓于一体,为农耕文明披上了一层科技华服,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
温室大棚不再仅仅起到简单的增墒保持温度的作用,而是装备了各项设备的生产系统。传感器如同哨兵,24小时监测着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等关键参数。通过物联网可以精准调控灌溉、施肥和温度等,为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无人机和机器人也成为农民好帮手,精准进行播种、除草、病虫害监测等工作,让农业生产变得更高效……科技赋予农业新的生命和活力,让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盛夏时节,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骄阳之下,农田中常常能听见玉米、高粱等农作物拔节的“咔咔”声,这时也是植株追肥、补水的最佳时间。以往这样一个时间段,很多农户都会守在田边,日夜调水、施肥。然而,7月18日,记者走进寿阳县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的田间地头,却鲜少看见忙碌的农人身影。
“现在园区推广运用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数字管理平台,5000亩的玉米地,4个人两天就能够实现全部的补水追肥工作,当然见不着人啦。”正和技术员围坐在会议室屏幕前研讨农业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优化的园区负责人柴亚男笑着说。
柴亚男介绍,智能水肥一体化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农业技术,也是智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能水肥一体化就是将水肥管理整合到一起,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智能化调控,进而达到优化农业生产的目的。
在柴亚男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园区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这里是园区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心脏”。走进基地办公室,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映入眼帘,在这块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园区大田情况,粮食品种、温度、光照、风速等数据一目了然。
“你们看,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七号地块,这里可设为10时30分进行浇水,点击启用并连通数据后,就能开始了。”柴亚男边说边熟练地在电脑操控终端前操作起来。只见她轻触屏幕,选择水肥一体化管理工作菜单,对各个地块进行轮灌程序的精细设置,然后点击启用并连通数据。果不其然,短短几分钟后,铺设在田间的白色柔性软带已经慢慢鼓起来了,肥水通过软带和潜埋在地里的滴灌管输送给一株株玉米根系。
柴亚男介绍,平台主要运用了水肥一体化、天空地一体化和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系统,通过平台远程控制,能轻松实现一键浇水。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应用过程中,平台能够最终靠田间的传感设备收集土壤墒情管理的土壤湿度、pH值数据,来监测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种类需肥规律的变化,按照用户设定的配方及灌溉过程参数,自动控制灌溉量、吸肥量、肥液浓度、酸碱度等水肥过程的重要参数,以此来实现对灌溉、施肥的定时、定量控制,充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实现节水、节肥,改善土壤环境、达到提高作物品质的目的。
据了解,大地智农数字水肥一体化示范园的田间地头安装了64个传感器监测设备,滴灌带浅埋于地表,根据土壤情况,27处自动配比水肥一体化泵站精准灌溉,同时,田间管理实现了一体化精量播种、机械化收割,并且在农作物的生长季有无人机“飞防”、虫情监测系统及植物长势分析……从种到收,示范基地全部实现了智能化。
“从2021年到2023年,园区耕作的5400亩玉米,亩产从1400斤增加至2200斤以上,同时还节约了60%的用水、三分之一的种子和最多一半的肥料。”柴亚男表示,智慧赋能带来粮食作物大增产,园区将以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助推农业提质增效为己任,让慢慢的变多的水肥一体化灌溉、植保无人机、自动喷灌等科技兴农现代化新场景落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插上腾飞之翼。
农历六月,潞城区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大葱,一畦一畦,十里绵延,长势喜人。嗡嗡的无人机由远及近,洒下的晶莹水雾,在阳光折射下形成道道彩虹。“它自己会按预定程序飞行、喷洒,中间过程不用人工参与。”无人机操作手侯波和记者说,同样的100亩地打药,以前10个人大概用两天,现在荷载30升药物的无人机,1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雾化效果好,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安全问题。
扑面而来的现代农业气息不止于此,物联网环境监视测定设备、灌排管网、绿色植保等设施一应俱全。张家河村的智慧农业产业园内,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田间智能监测设备区,虫情测报仪、作物长势监测设备、智能气象环境监视测定设备、智能土壤环境监视测定设备一应俱全。以虫情测报仪为例,方圆五公里内虫害基数、虫口率等数据都会被传送至数字农业云平台,从而精准制定防虫方案。
“这些科技设施使我们也可以更加准确地掌握土壤墒情和病虫害,大幅度的提升了大葱的产量与品质。”园区负责人宋建军说,“我们正逐步探索‘5G+智能化设备+大数据计算+精细化服务’的大数据精准农业解决方案,发展出以‘种、管、收、加、储、销、服’七大产业环节为核心的数字农业产业,把传统的‘汗滴禾下土’变成‘5G智慧种管收’。”
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电力足、地力肥、技能高、管理精,这是潞城区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追求的目标,支撑这一目标的正是充分运用的物联网、网络技术,让土地与“云端”相接相连,让耕耘的精细以数据化的形式“跑”起来,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潞城区综合运用5G物联网技术,对土壤墒情、环境气象、温度湿度、光照降雨、病虫害等情况做实时监测,先后建设9个农业生产监测站,布设100座太阳能杀虫灯。
把科技融入农业,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层次地融合,潞城区同步搭建起以“1个智慧农业数字大脑、6个应用支撑系统”为主要内容的“1+6”全区数字农业云平台,覆盖全域土地生产资源、经营主体以及田间综合监测站点等设施设备,实现可靠通信、信息交互。把5G融入了生活,变身“新农人”的“老把式”们,正在智慧平台的指挥协助下,实现着生产方式的重大突破,又进一步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现1+1+ 13的可喜成果。
“春耕秋收更智能、粮食丰收更高产”,潞城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国强说,科技和智慧的力量,不仅推动了数字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也高效助力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格局。在潞城区36.6万亩耕地中,慢慢的变多的科技装备让农业生产变得更轻松,能够最终靠手机控制庄稼的灌溉,也能实时看到田间的苗情、病情、虫情、墒情等信息。
李国强表示,下一步,潞城区将继续推进智慧平台建设,逐步提升数据监测质量,将数据在指挥中心通过地理信息进行时空可视化展示,实现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监测、管理、运维,以信息技术赋能现代农业。
“我在地里安装了196个监控摄像头和36组土壤干湿度传感器,传感器主要传感土壤干湿度,紫外线、红外线掌握作物病虫害,摄像头监控农作物生长,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到全方位精准管控。”7月19日,在应县段寨村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仁新告诉记者。
走进应县段寨村村西,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玉米田地里,安满了监控摄像头,摄像头像一只只眼睛注视着玉米的生长情况。“我们现在用数据说话,用数字掌握玉米生长的所有的环节,确保做到增产增收。”段仁新说,“运用智慧农业建设,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我种植的2.6万亩大田农作物,全部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在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属于农业大棚的“最强大脑”,现在也被应用到了露天大田里。
“我们这样的平台是通过物联网把农业生产的各环节数据都汇集到一块,再通过传感器进行农作物生长所有的环节的监测。假如发现这块田地旱了,就及时进行灌溉。假如发现病虫害了,防治虫情的系统发出指令提醒,我们便进行病虫害防治。”站在应县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精准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前,负责平台监测的工作人员段仁明和记者说。在该平台智慧大屏上,记者看到,露天大田玉米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得非常清晰,不留半点死角。
“这是15号地,以前是块盐碱地,无法耕种,今年雨水充沛,降雨量比往年多20%,现在看看这玉米,绿油油的,长势喜人,我们每天通过监控监测,这块旱地玉米半点不受旱,预计平均每亩能产玉米800公斤以上。”记者轻轻一点鼠标,15号地块玉米的生长情况在平台智慧大屏上一览无余,段仁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段仁新向记者介绍,精准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主要包含生产中心、农机中心、农田物联、水肥一体化等六大部分,平台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对种植现场的海量数据来进行汇集和分析,实现庄稼生产信息自动化感知、监控预警、远程诊断、指挥决策等,形成了“测、控、管”协同的数字应用新模式。利用这样的平台监测,工作人员在数字平台上就能看到作物长势,不用人到每一块地去查看,减少了很多劳动力,在大田管护上,做到了最精准、最高效的实时监控。
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全链条式科学化、智能化和精细化,实现了种地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人工到靠系统、从靠人眼到靠“云眼”、从靠手动到靠自动的“智慧”种植,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让农业生产更加“智慧”。
目前,应县不仅仁慧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智慧”种地,圣水塘村、石庄村日光节能温室等多处地块也都在使用“最强大脑”精准数字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实施农业数字化监控监测,全县农业生产正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提高了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效能,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打开手机App,随时可查看到鱼塘的溶氧、氨氮、水温、水质的实时数据和鱼的数量、重量等情况,从而进行远程操控。”盛夏时节,走进曲沃县史村镇吉许村滏河水库,该县国胜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胜利在谈到“智慧养鱼”时如数家珍。
曲沃县域内拥有汾河、浍河、滏河等河流,建成的中小型水库达12座,养殖水面3300余亩,是我省为数不多的富水县。利用这一有利条件,2020年12月,该县国胜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始建立鱼菜共生暖棚实验基地,探索智慧养鱼新模式。
站在滏河水库,远望国胜渔业专业合作社,一座近3000平方米的塑料布保温大棚坐落在山脚下,棚内共有12个直径11.5米的帆布包水池,每包可养成鱼1.5万公斤。在主监控室的蓝色电子屏幕上,水温、氨氮含量、pH值等数据一目了然。这一些数据、现场图像、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直接与省有关科研院所并网,专家远程在线监测、在线指导。
常胜利和记者说,以前只能凭经验每天巡塘,假如慢慢的出现缺氧或者断电的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将会导致鱼儿大量死亡。特别是夏天,含氧量更低,村民们经常一夜无眠。
现在不再有这样的担忧了。“发生停电、水位异常等情况时,系统会给我们自动拨打报警电话。”常胜利一边用手机检查各个鱼池的各项指标是不是正常,一边介绍,这些智能设备犹如鱼塘的“中枢系统”,24小时在线检测,比如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会自动开启增氧机。还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电器设备,点点屏幕就能完成增氧、喂食等日常作业。
记者在现场看到,6条长24米、宽5米的循环流水槽养殖跑道泛出粼粼波光,池塘内一条条又黑又亮的鱼儿活蹦乱跳,四周一簇簇绿油油的空心菜长势喜人。目前,每条循环流水槽跑道可投放鱼种1万至2万尾,产量可达2万公斤,养殖密度是过去的十几倍。主要养殖罗非鱼、草鱼和鲤鱼,除了保证本地市场供应,还销售至江浙一带。
常胜利介绍,他们建设的循环流水槽养殖跑道,通过添加气提式增氧推水机和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避免了水产高密度养殖的大排大灌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引进“鱼菜共生”技术,养鱼的水处理后,变成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浇灌种菜的水经过养分吸收、净化后,又变成适合养鱼的水——鱼帮菜、菜帮鱼,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现在我们又新增40个养殖陆基帆布包,聘请了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当技术员。”常胜利说,目前合作社已实现种鱼养殖、鱼苗孵化、成鱼养殖、商品鱼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带动周边20个大小养殖场、200多名从业人员增产增收。
来源:爱游戏官方正版下载 发布时间:2024-08-09 10:40:30